Open Source is a great idea and it has changed the world!
Open Source forever ....
While you do not know attack, how can you know about defense? (未知攻,焉知防?)
Do BAD things .... for the RIGHT reasons -- OWASP ZAP
It is easier to port a shell than a shell script. -- Larry Wall
Most of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 virtues of a programmer. There are three, of course: laziness, impatience, and hubris. -- Larry Wall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王炜
Tuesday, April 28, 2020
Saturday, April 25, 2020
Monday, April 20, 2020
Thursday, April 16, 2020
時事觀察 2020-04-15 第1節 -- 霍詠強 : 中國如何在疫情中轉危為機?
1. 中國如何在疫情中轉危為機?
說起全球化,似乎一般都認為中國是最大的得益者,然而考慮中國是從一個極低的基數上升,從實質增長數額來看,其實美國才是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儘管如此,因為貧富懸殊和利益分配向資本傾斜,九成九的美國人並未獲益,於是中國成為替罪羔羊。過去十年,在美國一直有政治力量試圖削弱中美關係,有些人基於政治戰略的理由,希望能進一步擺脫中國,使兩國相互依存脫鉤,這種傾向在疫難當前,各國醫療物資短缺的情況下,加強本土製造業,減少對外依賴,一下子都高唱入雲。
同時間,在中國國內,也出現了兩種極端的聲音,其中之一是中國制度優勝,足以為天下先;另外一種是完全相反,中國會因為疫情而被排斥,外國廠商撤走,國際社會出現「去中國化」的情緒。儘管我們應該放開胸懷思考不同意見,但「極端」肯定是錯誤的,這兩種說法都是不可取的。正如在疫情當前,中國表現出的「執行力」,是抗疫成效的差異,至於制度是否優勝?還有更長的時間讓人民繼續檢視和改革。
但是,部分評論包括一些所謂專家鼓吹負面情緒,提出國際社會的「去中國化」,非但並不是事實的全部,這種聲音多了,如果中國真因為要「警剔」這種變化而改變策略,走向保守的本土主義、保護主義,這才是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危害。
當然,尤幸中國社會上出現得更多的是理智的聲音,在眾多論述「去全球化」的產業鏈生態改變當中,也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觀點,這段網文原來出處指是某家投資銀行,但未能找到原出處,內容也傾向對中國有利,所以也略去了:
「當前擔心疫情引發產業鏈搬遷之聲不絕於耳。我們的觀察角度不太一樣,我們跟產業鏈上的實際決策者——跨國企業們交流較多,發現這次危機其實會放慢貿易戰以來產業鏈的搬遷趨勢,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搬遷意味著新投資,但全球衰退陰霾無人願投。經此一疫,歐美經濟估計需要兩年才能恢復原有的元氣,中國以外的拉美、東歐、東南亞新興市場不乏薄弱環節、易被疫情、匯率、債務三殺成多米諾骨牌,因此跨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而非新資本開支。我們的調研發現,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國以外投資設新廠,或者在其本國加大自動化投入,這些意向當前紛紛被延期。
二,以TMT產業鏈 [科技、媒體、通訊 Technology, Media, Telecom] 為例,全球龍頭企業幾乎都認為,中國在復工的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的製造業優勢:在封城之後僅僅兩個月內,疫情受控,生產能力幾乎滿血復活,不論是紅黃綠碼技術應用,還是體溫、口罩、食堂隔斷等公共衛生管理,以及員工的配合度,都遠勝於其他潛在搬遷目的地如東南亞,後者目前正經歷更坎坷的生產停擺供應脫臼。
至於疫情之後的世界如何,大家當前都是揣測,但有一點在跨國企業調研結果中較為明顯:疫情促使下一階段的產業更重視數字基建,即雲服務、IoT、遠程[辦公]等。中國恰巧正在5G、數據中心、IoT等數字基建上加速,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或許優勢得到加強而非削弱。」
同樣地,德國《焦點》周刊4月13日文章,也指出中國經濟看起來比預期更快地恢復常態,企業家和投資者也充滿了樂觀情緒。現在有四個理由投資中國:
第一、當歐美疫情正擴散時,中國對疫情的遏制給全球帶來了可以解決危機的希望。3月份,中國制造業採購指數PMI從35.7%升至52%。國內總消費額約為危機前水平的85%,踏入4月,中國經濟已經恢復其供應鏈的70%,出現了U型反彈。
第二、金融市場更能抵御危機。
第三、專業投資者的正面情緒。研究機構 EPFR Global 近期表示,3月下半月,已經有70億美元流回了中國市場。
第四、內需增加。今天的中國與幾年前完全不同,中產群體正在成長,人們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充滿潛力,「中國最大的市場是中國」。2019年,中國經濟產出的近六成來自消費支出。麥肯錫的一項研究顯示,2007年中國將17%產品出口,2017年這一比例已經降到 9%,這表明中國已經變得更加不依賴全球出口。
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中國的確在疫情中再次轉危為機。在無數的成功例子中,今天挑出了三個:
一、健康碼。3月20日,國務院會同各地區和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有關方面,推動建立了「防疫健康信息碼」跨省份互認機制,但是,或許這是少有的在國務院公佈前,全中國就已經使用健康碼,來作為個人健康證明,解決出行、上班的有效辦法。 值得注意的是科網兩大巨頭,騰訊和阿里,分別在2月9日和11日,分別在微信和支付寶上啟動健康碼,但在共同解決疫情監察問題上,健康碼採用一致的開發標準,從而令跨省認證機制上,不存在技術困難。
儘管健康碼的技術含量不高,但在疫情期間,就有效地解決了最基本人口安全流動的需求。隨著往健康碼加入智能技術,例如行為軌跡,病患接觸等檢測,它就能大大減輕疫情防控工作人員的負擔。疫情回逼企業完成數碼平台的全面應用,也可以說令中國企業完成了對實施線上調配的跨越,也因此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醫護人員接送服務、物流體系、防疫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的及時配送等,這些巨大的應急工作。
二、中國由誰來開記者會?疫情期間,中國每日都會舉行記者會講述疫情,有沒有留意參與記者會的是什麼人?當然,沒有李克強、也不會有習近平,而且大家無法記起的原因是記者會除了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主持外,每日都會由不同部門的負責人和專家參與回答媒體提問,而且記者會名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也就是說除了醫療工作以外,抗疫防疫應該是全方位的。
例如在4月14日的發佈會,介紹新冠肺炎藥物研發、疫苗研制等科研進展情況,就請來了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長吳遠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長李昱、國家藥監局藥品注冊司副司長楊勝等回答媒體提問。在3月27日,就由氣象局、農業農村部負責人介紹防范氣象災害保障復工復產和春耕備耕工作情況。
在3月25日就有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員,介紹信息技術助力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當天其實也解釋了兩星期前提及,有外媒稱,中國手機用戶暴減,猜測這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用戶離網的原因是什麼?記者會非但提出了兩個主要原因,並且進一步以2月份流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8.88億GB,同比增長了45.5%,達到了近12月以來的最高點,來印證懷疑不實。
所以說,中國的施政透明度其實越來越高、反應也快速,只是部分人永遠對中國帶著有色眼鏡,自然什麼都看不清。
三、中國戰「疫」中強調「以法為道、依法防疫抗疫」,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同時頒佈防疫相關決定和法例包括傳染病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第一時間將新冠肺炎納入傳染病管理,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打擊挪用救援物資,嚴懲妨礙疫情防控違法犯罪行為。截至4月8日,中國檢察機關共受理逮捕涉刑事犯罪案件3158宗,其中近一成291宗依法不批准逮捕,也代表著司法機關發揮著依法辦事的作用。
Friday, April 10, 2020
岑瀑嘯醫生 (盡量輕鬆) 談新冠 2020年3月23日
Facebook : On Your Health 醫家傾幾句
美國大部分地方不是人口密集的巨型都市例如紐約和芝加哥。在我这里,佛罗里达州的中部 (Central Florida),大部分染上新冠後的輕症者,回家隔离就行了。
目前估計,新冠病毒的感染值可能是在 2-3。
理论上,想要让感染值3的病毒停止傳播,需要全民有三分之二,也就是 67% 的人有免疫力 (無論是從接種疫苗得來還是染病後得到的免疫),身体里有了对抗病毒的抗体。
目前,因為沒有普查,沒有症狀的人基本上不會做檢測,致死率是以有症状的人作為分母计算,所以当前的 2-3% 这个数字并不是 60-70% 人口感染后的致死率。
可能很多人(甚至大部分人)在感染后是没有症状的。
假如沒有有效的疫苗,假如傳染值 R0 ~2,那麼當 50% 的人有免疫力的話,傳播就停止了。
這個數字來強調 flatten the curve 的重要性有:1. 延长达到50%的时间让医护资源更好准备;2. 并且越迟发病越好,因为可能会有更好治疗。50% 群體免疫,是個 scientific statement ,而绝不是 ”政府想放棄我們,逼迫適者生存,淘汰老弱” 的陰謀論。
當一个新的感染流行,還沒有研發出疫苗和有效藥物,引起恐慌是自然的。特別是像新冠這種既廣泛傳播也帶來不低的致死率的。
可是,儘管民眾可以理解地,從一開始就渴望大規模篩查,但如果一個國家已經幾十年沒有經歷過全新的傳染病,它就往往不能很快生產出巨量的質量可靠的測試劑。
在美國,FDA, CDC 嚴格監管流行病檢測,不像韓國那樣在2003年經歷過沙士,特別是 2014 年中東呼吸綜合症之後,它的相當於FDA, CDC 的國家機構,已經與全國幾家最大的私人診斷檢查公司達成合作計劃,怎樣一旦出現全新傳染病,各司其職的同時,極快地私人檢測企業得到國家對其檢測技術的質控批准,進而迅速生產試劑。
除此之外,比韓國大的多的美國,不可能一開始就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在普查。
當然,這次,FDA 和 CDC 起步確實緩慢。
一個新的傳染病,全民感染率通常是疫情过后计算出来,有各种方法和數字模型,抽查血液抗體是一種。
Social distancing 及早识别和支持治疗重症者是過去兩個月至今美国的措施。
当传染病不再是开头的小源头,containment 例如 contact tracing 不再是最有效的。而 social distancing 来壓低傳染高峰的主要手段,當傳染人數攀升,以新冠潛伏期 5-14 天,兩個星期的居家令就可以把輕症和還在潛伏期的人更好隔離在家。
這也是很強的信號,向社區預告,如果再不狠狠地乖乖盡量居家,傳染高峰會很可怕。同時,因為新冠與一向引起10-30%普通感冒的 ”平常” 冠狀病毒一樣,病毒傳播主要是通過飛沫以及(飛沫跌落到各種物件表面的)接觸,這樣,隨著時間推移,所有人會逐漸強化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不用手接觸臉、以及,如非不得已,不在兩米內長時間靠近他人。
“平常的”冠状病毒,那些引起 10-30% common cold 的那些:向来,我们感冒一次,若果是冠状病毒,身體对引起感冒的这一个冠状病毒產生的免疫力,是 12-24 月左右。
壓低傳染峰值,虽然會延长病原体在社区存在和传染的总时间,但避免了一时间大量求医者导致的医疗挤兑,於是每個中重症得到充分救治,從而减少死亡;同時,社區裡因為別的疾病帶來的診療需要,也得到滿足。
传染病的 mitigation,科学运用资源,政府和民眾的互信和普遍的公民意識,高峰雖不可避免但可以压扁。
居家令固然造成經濟損失,對社會經濟地位本來就低的人群的傷害尤為嚴重,政府給予企業的補助,減少失業,但畢竟不能消除經濟困境。對於新冠,兩星期一次的居家令,應該對壓低傳染峰值有效,這是它的潛伏期和輕症帶毒狀態的長短決定的。
同時,隨著檢測試劑增多,越來越達到普查的水平,不同社區就更有數據支持其不同的策略。
直到因為自然染病或 (如果運氣好的話一兩年內) 疫苗接種,人們達到群體免疫之前的這整個過程,可能因為有效的統籌隔離,例如每個一段時間的兩星期居家令,會把一個 (要是沒有人為干預的) 又窄又高的傳染曲線,變成數個矮矮的小波峰,每個小峰值都在醫療承受極限之下。
同時,每個地區的醫療承受極限的提高,能通過数学模式计算感染/有症状人数,來调动资源,准确投入,從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送往緊迫的地方,這包括醫療物資和專業人員。
民主社會的透明,讓它能短時間糾錯,既做到醫護方面密鑼緊鼓地準備,又不驚嚇民眾造成(物資和設備還沒到位時的)醫療擠兌和交叉感染。
===============================================
岑瀑嘯醫生在美國從事臨床醫生25年,就職於 AdventHealth Orlando 的心血管科,她有內科、心血管、和心臟移植專科認證。另外,她是該醫院的醫學倫理會成員,擁有 Creighton University 的醫學倫理碩士學位。節目提到的科普不是醫療指導,更不能替代醫生的診治。
*節目內容是岑瀑嘯的個人表述,不代表任何機構和團體。
Source : On Your Health 醫家傾幾句 - 岑瀑嘯醫生(盡量輕鬆)談新冠 2020年3月23日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