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Source is a great idea and it has changed the world!
Open Source forever ....
While you do not know attack, how can you know about defense? (未知攻,焉知防?)
Do BAD things .... for the RIGHT reasons -- OWASP ZAP
It is easier to port a shell than a shell script. -- Larry Wall
Most of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 virtues of a programmer. There are three, of course: laziness, impatience, and hubris. -- Larry Wall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王炜
Friday, August 21, 2020
2020-08-19 時事觀察 第2節 -- 霍詠強:美國在中國的北面?
2. 美國在中國的北面?豎版地圖的重要意義
上星期提到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阿斯彭安全論壇向美國智庫表達了對中美關係的態度,論壇上也有觀眾問及一個特別的問題。問及中國不是北極國家,為何對北極產生這麼大的興趣,宣布自己是「近北極國家」?是想獲得礦產資源、還是與交通運輸相關?是戰略性與潛在軍事資源嗎?還是為了趕上俄羅斯、甚至是美國?
崔天凱明確表達中國對北極沒有軍事意圖,並想為那裡的和平利用以及環境保護作出貢獻,各國應該交流合作,避免北極做出任何錯誤的事情。問題來了,為什麼會暗示美國在北極可能做出錯誤的事情?
然後,幾天前看到一篇軍事文章,內容和新近完成的北斗衞星系統和今天的內容「豎版地圖」有著微妙的關係,所以且來看看什麼是垂直的地圖?《科學知識星球》微信文章裡提到「一張豎版地圖補救了中國曾經對美軍事佈局的致命失誤」到底是否真有其事?為何今天看來也有不同的味道?
幾年前就曾經聽過一位熱愛地圖的朋友提及「豎版地圖」,現在回頭看才會發現:
一樣的南海,不一樣的重要性
一樣的北極、不一樣的地理位置。
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飛行距離。
首先,必須要贊揚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郝曉光,61歲的郝曉光二十多年來投身於繪制和推廣豎版世界地圖,目的不是要獨樹一幟,為打破400多年來,傳統的世界地圖都是橫版的格局,而是因為橫版地圖令靠近南北兩極的大陸形狀畸變,難以準確理解大陸間的地理關係。雖說地球儀能說明地球的真貌和比例,但使用時只能看到其中一面,也並不方便。
1996年郝曉光參加南極越冬考察時,發現南極科考船往返行程本來是一個環形,但在傳統的地圖畫出來則成了一個不規則的「8」字型。為了解決這問題,郝用了兩年時間無數次試錯,郝曉光終於以「雙經雙緯」編制出了新的世界地圖,即在傳統的東半球版和西半球版世界地圖外,增加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世界地圖,四幅圖共同描繪出地球的全貌。以往偏居南端、被壓成橫條的南極洲,得以「本來面目」示人,顯示出它在非洲、美洲和澳洲圍繞著的真貌。
投身科學為世界締造不一樣視角的人,都值得我們敬佩。
[《豎版世界地圖》20200819-竪版地圖-1]
雖然,《豎版世界地圖》在設計完成的十幾年裡,已經被廣泛使用,但直到2013年9月才正式出版。長久以來存在於人們印象中的常識誤區,從慣用的橫版地圖看起來,美洲大陸在中國的東面,從中國飛往美國,確實需要跨越太平洋。但是在這張豎版地圖上,美國在中國北面,從中國出發一路向北,越過北冰洋即抵達北美大陸,因為這樣更近。事實上,就連一些參與軍工科研的專家,都曾經有這樣的誤區。
2006年10月,在一次測繪行業的學術年會現場,一名專家正在台上介紹北斗衛星系統的布局方案。北斗是中國開發的類似於GPS的全球定位系統,軍事意義重大。郝曉光向記者回憶道,當時這位專家說,由於衛星發射和運行成本問題,北斗二號優先選擇覆蓋「中國及周邊地區」,所以衛星覆蓋範圍也將越過中國國界向東延伸5000千米,太平洋被重點考慮,而向北延伸覆蓋,只涉及中國版圖的最北端。
聽到了這樣的決定,郝曉光當時急了,現場說出「錯了,美國在中國的北面,而不是東面」,並且臨時修改PPT將演講內容改為《北半球版世界地圖的軍事意義》,強調北冰洋方向的戰略意義。許多年之後,中國國航開通北京直飛紐約的北極航線時,因為途經北冰洋的航線在傳統世界地圖上無法正確畫出,而在豎版世界地圖上,可以直觀地用直線標出,所以有關部門也採用了郝曉光的地圖。據測算,經太平洋航線從北京到紐約是1.9萬公里;而經北冰洋,僅1.1萬公里,航程相差8000公里。這個數據,其實相當致命!
[《豎版世界地圖》20200819-竪版地圖-2]
在郝曉光看來,北斗二代覆蓋範圍的決策,主要依據傳統橫版世界地圖展現的中美地理位置。表面上,中美兩國位於太平洋兩岸,連接兩國的最短線路要跨越太平洋,但事實上兩國之間的最短線路是橫穿北極。原本在地圖上是世界邊緣的北冰洋,其實是被歐、美洲國家包圍的「地中海」。本著距離最近原則,這條線路很可能被用做戰時的導彈飛行路線。所以郝建議北斗系統應該向北覆蓋面積更大的信號,而不是將更多的衛星掛在太平洋上空。
2013年4月對北斗方案提出建議七年後,郝曉光收到一份有關部門出具的應用證明:「以獨特的視角,準確表達了中國與世界的地理關係。其作者據此提出了我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覆蓋範圍設計的北擴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意見……在設計中實現了向北擴展。特此證明」。
過去,美國戰略學者在討論中美可能的戰爭時,總將戰場定位於中國周邊,比如東海、南海、台海,因為在射程15000公里的東風DF-41型固體燃料洲際彈道飛彈出現前,美國智庫包括蘭德在內,都想當然地認為中國的導彈打不到美國本土。但事實上,如果採用南北飛行,此前射程達13000公里的DF-31AG就已經足以覆蓋美國本土。所以,美國一向認為戰火不會引上自己家園、只會燒在人家頭上,也不怎麼可靠?
中國在2013年三沙市成立後推出了豎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首次將南海諸島同比例展示出來,全景展示了中國的陸海疆域。在豎版中國地圖中,三沙市南海島嶼以相同比例顯著地、明確地出現在中國南面,與大陸連在了一起,而不是在傳統橫版地圖,蜷縮於右下角的小附圖裡。
[《豎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20200819-竪版中國地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