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6, 2020

時事觀察 2020-04-15 第1節 -- 霍詠強 : 中國如何在疫情中轉危為機?






1. 中國如何在疫情中轉危為機?

說起全球化,似乎一般都認為中國是最大的得益者,然而考慮中國是從一個極低的基數上升,從實質增長數額來看,其實美國才是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儘管如此,因為貧富懸殊和利益分配向資本傾斜,九成九的美國人並未獲益,於是中國成為替罪羔羊。過去十年,在美國一直有政治力量試圖削弱中美關係,有些人基於政治戰略的理由,希望能進一步擺脫中國,使兩國相互依存脫鉤,這種傾向在疫難當前,各國醫療物資短缺的情況下,加強本土製造業,減少對外依賴,一下子都高唱入雲。

同時間,在中國國內,也出現了兩種極端的聲音,其中之一是中國制度優勝,足以為天下先;另外一種是完全相反,中國會因為疫情而被排斥,外國廠商撤走,國際社會出現「去中國化」的情緒。儘管我們應該放開胸懷思考不同意見,但「極端」肯定是錯誤的,這兩種說法都是不可取的。正如在疫情當前,中國表現出的「執行力」,是抗疫成效的差異,至於制度是否優勝?還有更長的時間讓人民繼續檢視和改革。

但是,部分評論包括一些所謂專家鼓吹負面情緒,提出國際社會的「去中國化」,非但並不是事實的全部,這種聲音多了,如果中國真因為要「警剔」這種變化而改變策略,走向保守的本土主義、保護主義,這才是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危害。

當然,尤幸中國社會上出現得更多的是理智的聲音,在眾多論述「去全球化」的產業鏈生態改變當中,也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觀點,這段網文原來出處指是某家投資銀行,但未能找到原出處,內容也傾向對中國有利,所以也略去了:

「當前擔心疫情引發產業鏈搬遷之聲不絕於耳。我們的觀察角度不太一樣,我們跟產業鏈上的實際決策者——跨國企業們交流較多,發現這次危機其實會放慢貿易戰以來產業鏈的搬遷趨勢,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搬遷意味著新投資,但全球衰退陰霾無人願投。經此一疫,歐美經濟估計需要兩年才能恢復原有的元氣,中國以外的拉美、東歐、東南亞新興市場不乏薄弱環節、易被疫情、匯率、債務三殺成多米諾骨牌,因此跨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而非新資本開支。我們的調研發現,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國以外投資設新廠,或者在其本國加大自動化投入,這些意向當前紛紛被延期。

二,以TMT產業鏈 [科技、媒體、通訊 Technology, Media, Telecom] 為例,全球龍頭企業幾乎都認為,中國在復工的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的製造業優勢:在封城之後僅僅兩個月內,疫情受控,生產能力幾乎滿血復活,不論是紅黃綠碼技術應用,還是體溫、口罩、食堂隔斷等公共衛生管理,以及員工的配合度,都遠勝於其他潛在搬遷目的地如東南亞,後者目前正經歷更坎坷的生產停擺供應脫臼。

至於疫情之後的世界如何,大家當前都是揣測,但有一點在跨國企業調研結果中較為明顯:疫情促使下一階段的產業更重視數字基建,即雲服務、IoT、遠程[辦公]等。中國恰巧正在5G、數據中心、IoT等數字基建上加速,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或許優勢得到加強而非削弱。」

同樣地,德國《焦點》周刊4月13日文章,也指出中國經濟看起來比預期更快地恢復常態,企業家和投資者也充滿了樂觀情緒。現在有四個理由投資中國:

第一、當歐美疫情正擴散時,中國對疫情的遏制給全球帶來了可以解決危機的希望。3月份,中國制造業採購指數PMI從35.7%升至52%。國內總消費額約為危機前水平的85%,踏入4月,中國經濟已經恢復其供應鏈的70%,出現了U型反彈。
第二、金融市場更能抵御危機。
第三、專業投資者的正面情緒。研究機構 EPFR Global 近期表示,3月下半月,已經有70億美元流回了中國市場。
第四、內需增加。今天的中國與幾年前完全不同,中產群體正在成長,人們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充滿潛力,「中國最大的市場是中國」。2019年,中國經濟產出的近六成來自消費支出。麥肯錫的一項研究顯示,2007年中國將17%產品出口,2017年這一比例已經降到 9%,這表明中國已經變得更加不依賴全球出口。

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中國的確在疫情中再次轉危為機。在無數的成功例子中,今天挑出了三個:

一、健康碼。3月20日,國務院會同各地區和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有關方面,推動建立了「防疫健康信息碼」跨省份互認機制,但是,或許這是少有的在國務院公佈前,全中國就已經使用健康碼,來作為個人健康證明,解決出行、上班的有效辦法。 值得注意的是科網兩大巨頭,騰訊和阿里,分別在2月9日和11日,分別在微信和支付寶上啟動健康碼,但在共同解決疫情監察問題上,健康碼採用一致的開發標準,從而令跨省認證機制上,不存在技術困難。

儘管健康碼的技術含量不高,但在疫情期間,就有效地解決了最基本人口安全流動的需求。隨著往健康碼加入智能技術,例如行為軌跡,病患接觸等檢測,它就能大大減輕疫情防控工作人員的負擔。疫情回逼企業完成數碼平台的全面應用,也可以說令中國企業完成了對實施線上調配的跨越,也因此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醫護人員接送服務、物流體系、防疫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的及時配送等,這些巨大的應急工作。

二、中國由誰來開記者會?疫情期間,中國每日都會舉行記者會講述疫情,有沒有留意參與記者會的是什麼人?當然,沒有李克強、也不會有習近平,而且大家無法記起的原因是記者會除了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主持外,每日都會由不同部門的負責人和專家參與回答媒體提問,而且記者會名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也就是說除了醫療工作以外,抗疫防疫應該是全方位的。

例如在4月14日的發佈會,介紹新冠肺炎藥物研發、疫苗研制等科研進展情況,就請來了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長吳遠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長李昱、國家藥監局藥品注冊司副司長楊勝等回答媒體提問。在3月27日,就由氣象局、農業農村部負責人介紹防范氣象災害保障復工復產和春耕備耕工作情況。

在3月25日就有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員,介紹信息技術助力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當天其實也解釋了兩星期前提及,有外媒稱,中國手機用戶暴減,猜測這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用戶離網的原因是什麼?記者會非但提出了兩個主要原因,並且進一步以2月份流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8.88億GB,同比增長了45.5%,達到了近12月以來的最高點,來印證懷疑不實。

所以說,中國的施政透明度其實越來越高、反應也快速,只是部分人永遠對中國帶著有色眼鏡,自然什麼都看不清。

三、中國戰「疫」中強調「以法為道、依法防疫抗疫」,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同時頒佈防疫相關決定和法例包括傳染病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第一時間將新冠肺炎納入傳染病管理,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打擊挪用救援物資,嚴懲妨礙疫情防控違法犯罪行為。截至4月8日,中國檢察機關共受理逮捕涉刑事犯罪案件3158宗,其中近一成291宗依法不批准逮捕,也代表著司法機關發揮著依法辦事的作用。